龙头热门股票观察
财经资讯个人收藏
龙头股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好文收藏 » 正文

股价暴跌后,对国运还有信心吗?

来源:连板网日期:2022-10-29 08:14

本文转自:金牛远望号的雪球专栏(https://xueqiu.com/8545195173/233960302)

我记得,前些年有一篇文章很火。

就是说当年啊,准确说1997年香港回归那会儿,港府也想控制房价,让居者有其屋,于是推出了所谓的「八万五」计划。

所谓「八万五」计划就是每年供应不少于八万五千个住宅单位,从而在10年内让全港七成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

刚开始大家都说好。

结果真等计划开始实行,房价下跌,大家却都表示受不了。

由于房贷的存在,部分家庭的房产变成了「负资产」。正好当时又遇到亚洲金融危机,港股暴 跌。整个社会财富出现了大规模的萎缩。

香港1997年股市大跌

港股在1997年跌去60%

于是全港中产阶级各种闹,各种喷。

至于那些还没买房的人,不知道他们在哪,也不清楚为什么他们没有发声,也许他们根本就没有话语权吧。但反正房东阶层明确低喊出了他们的诉求:要100%回到1997年房价。

3年后的2000年,力推「八万五」计划的港府特首董建华公开认怂:什么「八万五」,不存在的。

接下来就是香港房价持续十几年的暴涨。很多人一辈子都买不起房,只能住鸽子笼或棺材房里。

而在这场风波里,房价并不是关键,关键是香港的经济发展路径

董建华在1998年的施政报告讲到:「过去多年来,金融业和房地产业,是香港经济的重要支柱,将来仍然会为香港的繁荣作出重要贡献。但是,由于香港的经济基础过于狭窄,一旦金融和房地产业受到冲击,香港经济便陷入困境。

因此,在力推「八万五」计划的同时,董还推出了「数码港」计划。所谓「数码港」的含义,我们可以参考董当年的施政报告:

「香港要成为在发展及应用资讯科技方面的全球首要城市,尤其是在电子商业和软件发展上处于领导地位」。

这个计划不可谓不超前,当时大陆的网民才80万。阿里巴巴还没有成立,腾讯还叫OICQ。即便是美国现在声名显赫的互联网巨头那会儿还都在初创期。

如果香港当年及时转型,至少能孕育出比肩杭州或深圳的互联网产业。

但在房价和港股的双重冲击下,再加上后来的互联网泡沫破灭潮,「数码港」计划最终成为李嘉诚之子李泽楷旗下的一个地产项目。

再后来,香港又提出了「矽港」计划,即发展芯片产业。

这个时候搞芯片也不晚,韩国的芯片产业正是在此时疯狂积蓄力量的。1996~1999年期间,尽管全世界DRAM芯片的年营销额呈现负增长态势,三星却积极兴建它的四个分厂,该策略对日后三星芯片产值的丰收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但当汉鼎亚太集团主席徐大麟和刚从台积电出走的张汝京提出,在香港以优惠价格获得200-250公顷土地以兴建晶圆工厂时,香港媒体却不断以此举涉嫌「炒地皮」为由频繁质疑和阻挠。

最终,徐大麟和张汝京北上上海,在上海市政府愿意作出土地和税务重大优惠的诚意邀请下,二人最终决定在上海设厂,也就是后来的中芯国际。现在是中国最大、世界第四的芯片制造商。

再后来,港府又提出了「生物谷」计划,再次无疾而终。

如果香港能抓住上面几个机遇,亚太互联网中心、半导体中心、生物制药中心都可以让香港再一次腾飞,让财富分配更合理。事实上,远在南洋的新加坡正是抓住了其中的若干波机会,在科技产业发展上远强于香港。只可惜,今天的香港什么都没有抓住,只能背靠大陆卖卖奶粉、搞搞金融和地产。

反映到数据上。1997年香港回归时,香港1773亿美元GDP占内地的18.6%,而等到2021年,香港GDP的占比仅有2%了。

二十五年过去了,大陆的富豪榜换了一波又一波,财富机会一轮又一轮,但香港的前十大富豪依然是那批地产巨头。

前两年,当上述这些被报道时,大家纷纷表示大陆可不能重蹈覆辙。大陆的房价也有泡沫了,也要控制。经济的转型也是必不可少,可千万不能被资本桎梏了。

可大家有没有想过一个问题——为什么香港就是控制不住房价,更实现不了转型呢?明明这是一件看上去并不难,而且利国利民、应该赢两次的事情啊。

我想,这个答案在今年出现了。

今年大陆的房价终于出现了彻底的扭转,多家房地产公司陷入债务困境。与此同时,恰逢全球经济环境下行周期,股价暴 跌。这和香港当年几乎一模一样。

而我们的转型方向也很明确且有前瞻性,就是香港当年没有做成的新兴产业,比如高端制造、新能源车、光伏、风电和芯片产业。

但这个时候很多人的感受是什么呢?

和香港当年居然一模一样。

是受不了,不能接受房价的突然下跌;

不能接受股价的下跌和财富的短期缩水;

不能接受房地产下行导致的经济短期下滑和收入相应的减少(毕竟整个地产及相关产业链的GDP比重约为30%)。

而且房地产产业链不可能迅速转变为新能源车产业链。这里面必然存在地产公司的大量债务暴雷问题,以及从地产公司到中介行业再到相关产业链整个失业率的上升。

所以大家会发现香港转型困难的核心原因:任何改革或转型,阵痛是必然的。

可这个时候大家只会注意眼前的阵痛,完全忘记了前两年对高房价的憎恶和对高端产业的希冀。

不仅如此,前些年大家说有三座大山很沉重,除了房价,另两座是教育和医疗。

我们都做出了明确的转向。医疗里搞集采,控制药价和器械价,让大家买得起、用得起。

教育方面压缩校外教育,加强公办学校。同时尽可能打破学区概念。连国家buwei最密集的西城区都进行了教改。

但短期内大家的感受并不好。

很多人不会想到这些改革解决了一些长期问题,只会看到由于转型导致的失业率短期上升,以及医药、教育、互联网等公司的股价下跌。

就像房价下跌一样,很多人不会想到自己长期看能住得更好更大了,而只会想到短期内自己的资产缩水了多少。

其实,改革或转型就是如此,它就是很难。要是不难,就不叫转型了,应该叫发展,直线往前走就好了,不需要转向。

所以,当我们今天静下心评判我们的政策方向时,不应该让自己陷入到短期的经济数据甚至阴谋论中,而应该对未来、对国运有足够的信心。

恰恰相反,要是我们不去做这些事,继续稀里糊涂地朝前走,才是最可怕的。

可回到现实里,很多人,特别是股民基民却从股价的下跌中得出了各种极度悲观乃至疯狂的结论。

事实上,当一个人被资本价格的短期波动蒙蔽双眼时,往往是短视和可笑的。

回到整个故事的开头。

1999年,把港府「数码港」计划一手打造成房地产生意的李泽楷投资110万美元,占腾讯20%的股份。2年后,就因遭遇互联网泡沫破灭,提前撤出避险。

当时虽然拿回了700万的投资收益,但以今天腾讯的市值估算,这笔投资的价值却高达400~500亿美元。仅这笔投资,就超过了他父亲李嘉诚的全部身家